3月13日8時30分,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終結會前,第三場委員通道在人民大會堂一層中間大廳北側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作為嘉賓亮相,講述意愿心聲,顯現履職成果。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間廣播電視總臺在內的國內外300余家主流媒體進行了現場直播、錄播。
以下為問答實錄:
記者:李委員您好,我們了解到您延續兩年都提交了有關垃圾秸稈焚燒綜合發電的提案不銹鋼閥門,身為一家金融集團的掌門人,您為何對環保產業如此情有獨鐘?另外,我們也了解到您的企業在相干領域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想請您介紹一下有關情況,謝謝。
李曉鵬:
謝謝記者同伙的提問。剛才梁委員給大家介紹了一個柑橘產業的甜美事業,我給大家帶來的是垃圾處理題目,這兩個題目特別很是不同,但是我認為特別很是緊張。
大家都知道,垃圾處理是生態環保環節中的一個特別很是緊張的工作。我們每小我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據估算,我們每人天天產生生活垃圾大約在1公斤左右,如許全國下來就是130萬噸,假如用填埋的辦法來處理這些垃圾,形象地打個比喻,一年也許要占用50多個西湖,這不僅大量的虛耗地皮資源,而且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這幾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緊張思想的指引下,全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百度優化排名,垃圾發電產業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我了解的全國也許有30-40%的生活垃圾可以用來發電,但是我們的義務也很重,分外是在農村地區,大家都知道,如今“垃圾圍村”和“秸稈焚燒”成為了我們鮮艷墟落建設中的兩大難題。如何探究走出一條對生活垃圾和秸稈焚燒一體化行使的新路子,我們光大集團一向在做這方面的探索。
我們去年在安徽省鳳陽縣投資了一座一體化的生活垃圾和秸稈焚燒發電廠,結果特別很是好。我調研時,當地的老百姓形象地比喻,說這個垃圾發電廠是一個什么呢?是一個“發電機”,是一個“凈化器”,照舊一個“錢袋子”。所謂“發電機”一年的發電量可以知足全縣80萬人的半年生活用電。所謂“凈化器”,這個縣原來有64個秸稈的焚燒點,如今全沒有了,空氣質量特別很是好。所謂“錢袋子”,我們農夫兄弟每年出售秸稈可以獲得將近1個億的收入營銷策劃,惠及10萬農夫兄弟,也有4000人左右實現了就業。
那么大家如今可能關心的是垃圾發電這個污染排放標準怎么樣?我可以自大地告訴大家,如今中國已經培養了一批包括光大國際在內的全球領先的垃圾發電企業,而且他們還創造了一批先輩的垃圾發電技術,如今二噁英的排放全球先輩標準是每立方米0.1納克,我們中國的垃圾發電廠可以把它降低到0.01納克,大大領先于全球先輩標準。
那么剛才這位記者講了,說光大集團作為一家金融企業,為什么鐘情于環保產業。我想很簡單,我們是中間企業,有責任、有任務參與到三大攻堅戰。光大又是一家產融結合的企業,我們可以行使有用的金融資源去支撐環保事業、產業的發展。今年的當局工作報告對于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樂意和全國老百姓一路,加大對環保,分外是垃圾發電產業的投入,讓我們從垃圾的受害者變成垃圾的受益者,共同建設鮮艷家園。 謝謝大家!
延長閱讀
“垃圾圍村”和“秸稈焚燒”一向是鮮艷墟落建設的兩大難題,也是努力實現墟落振興戰略義務目標中“生態宜居”必須要解決的難題。今天,我們看到城市環境整齊明凈,是由于有成熟的垃圾收運和處理系統,但是到了中小縣市分外是農村,這就成了一個棘手的題目。
中國約有2000多個中小規模的縣市,這些縣市大部分比較分散,生活垃圾產量天天只有三四百噸,采用填埋的處理體例,污染大、維護成本高,采用焚燒的體例,又無法達到規模化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最低要求,“垃圾隨處撒、塑料任風刮、污水靠蒸發”成了一些墟落的環境寫照。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普遍面臨著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無法處置,長期秸稈還田會造成下一季農作物減產,農夫不樂意,但是焚燒又緊張影響大氣質量,年年禁燒、年年燒盡、污染還是。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光大集團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城鄉一體化垃圾秸稈綜合發電模式,將項目覆蓋區域內的城鄉居民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過程中遺留的農作物秸稈、果殼等同一運到廠區集中焚燒處理,變為綠色電力反哺周邊城鄉。這種模式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處置和農林廢棄物處置同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垃圾焚燒發電與生物質發電“一站式”處理,對支撐墟落振興戰略具有四方面作用:第一,直接解決了生活垃圾處理、秸稈焚燒等難題,節約了原來填埋垃圾的地皮,可以改善墟落人居環境、防治空氣污染。第二,“城鄉一體化”項目是大型農業類企業,也是科技先導型、環保型、能源型、循環經濟類企業,能夠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向環保能源、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方向轉型升級。三是通過改善中小縣域及周邊墟落的生態環境,可以為這些地區招商引資創造過硬的自身條件。四是通過創作育業機會,可以把更多的勞動力留在當地。
對于貧困地區,城鄉一體化垃圾焚燒發電的模式貢獻更大:將廢棄物轉化為綠色電力,增長了貧困地區電力供給;通過收購秸稈“造血式”的精準扶貧,每個項目每年可以為當地農夫增收近一億元;一個項目直接或間接可以解決千余人的就業題目,每年至少帶動1000戶貧困戶脫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